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,越来越多的奥运冠军走入校园,探索着体育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径。今天,我们将跟随这群冠军教练,走进深圳南山区的一所学校,感受他们如何用自己的经验和热情,点燃孩子们的体育梦想。
当我们踏入深圳市南山区大冲学校,耳边传来清脆的羽毛球击打声,教练熊芮正带领着一群小队员们进行赛前特训。这里并不是一所专业的体校,但却有着10片专业比赛级的羽毛球场地,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羽毛球人才,包括世界冠军鲍春来和郑雨。在熊芮的指导下,近40名小队员正全神贯注地进行训练,为即将到来的深圳市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做准备。
熊芮的教练生涯与她的姨妈熊燕娟密不可分。1994年,熊燕娟带着对羽毛球的热爱来到了大冲小学,尽管当时条件艰苦,但她依然全心投入。熊芮从小在姨妈的身边成长,跟随她学习羽毛球。尽管训练场地有限,熊芮却在校门口的水泥地上挥舞着球拍,梦想着有一天能在赛场上发光发热。2010年,她成功入选国家队,并在全运会上夺得女团和女双的冠军。然而,职业生涯的起伏也让她经历了许多挫折,尤其是伤病的困扰。
退役后的熊芮曾一度选择了行政工作,但内心对羽毛球的热爱始终无法割舍。在姨妈的鼓励下,她于2017年重新回到了羽毛球的世界,开始承担起教练的责任。如今,她已担任南山外国语学校羽毛球青训中心的总教练,带领着一批又一批的小球员追逐他们的羽毛球梦想。
在深圳市青少年锦标赛上,熊芮的小队员们表现不俗。14岁的陈梓芯自一年级开始接触羽毛球,经过几年的磨练,已成为队伍的主力。在双打比赛中,她和搭档默契配合,夺得了U14组双打冠军。尽管在单打项目中未能晋级决赛,陈梓芯的父亲却表示:“女儿在比赛中的成长让我感到欣慰,她更加开朗,懂得如何面对输赢。”
深圳的校园体育不仅仅是培养运动员,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。熊芮和她的队员们在校内教学和训练中实现了“练武习文”的双重目标,强调身体健康与学业的平衡。这种体教融合的理念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,让他们在竞技中锻炼意志,在学习中保持专注。
随着比赛的圆满落幕,大冲学校的羽毛球队以六枚金牌的佳绩再次蝉联全市校队榜首。熊芮看着孩子们在领奖台上的笑脸,心中充满了自豪感。她知道,自己不仅仅是在教授一项运动,更是在传递一种冠军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态度。
在罗湖区,另一位奥运冠军于洋也在为青少年羽毛球的发展贡献力量。作为深圳基础教育体系引进的第一位奥运冠军,她正致力于推动“扬羽计划”,探索青少年体育赛事的统筹管理。于洋通过理论知识笔试和实操试讲,对羽毛球教练员进行严格考核,确保每位教练都能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指导。
在她的推动下,罗湖区成功举办了全国首个区级校园羽毛球联赛,吸引了近1400名小球员同台竞技。于洋表示,体教融合不仅能让孩子们变得更加健康阳光,还能赋予他们在生活中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。正如她所说:“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自己人生冠军的潜力。”
从当年简陋的球场到如今标准化的训练设施,从几位教练的孤军奋战到如今的老中青三代教练的薪火相传,这一切都见证了深圳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。体育不仅塑造了孩子们的身体,更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和品格。在这样的氛围中,每个孩子都能在赛场上咬牙坚持,在生活中迎难而上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让我们期待,未来深圳的校园里将会有更多的“冠军教练”与“小冠军”们共同成长,书写更辉煌的篇章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